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科技助力抗疫,互联网医
如需报告请登录。
1、“互联网医疗护抗疫,守得春暖花开”
这个冬天,一场突如而来的covid19疫情彻底改变了全国的生活。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全国人民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代价,牺牲工作居家隔离,各行各业都陷入了停滞的状态。在其他行业均受到疫情冲击的时候,此前并不活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却迎来了“春天”。疫情之下,医院在疫情期间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许多科室无法正常收治病人,很多病人也出于防范目的在线咨询自身症状是否为新冠肺炎、口罩选择和佩戴方式、低热处理方式等,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了在线问诊、义诊、线上购药等服务,缓解了实体医疗机构医疗困境,又及时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即能看病”的需求,此前并不活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春天”。
我们认为,受疫情影响,医院加快了与互联网化进程,医院、入驻第三方平台等各种形式开展互联网化,同时各地互联网医保报销政策、网上续方等政策相继出台,加上用户习惯的建立,互联网医疗在短期内扫除了很多障碍,但要真正体现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并让互联网医疗真正对我国现有医疗体系起到显著的补充作用,需要在“医院”、“药品”、“支付”三方都展现互联网作用。
互联网医疗取得极大突破,未解决部分前景光明。一个完备的互联网医疗基础政策体系涵盖“医院”、“药品”、“支付”三方,从而逐步从互联网诊疗向互联网医疗服务最终向互联网购药过渡。目前,随着我国医保逐步深入,各级关系逐步厘清,加之疫情的刺激,互联网医疗在各方面底层设计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2、互联网诊疗发展
互联网诊疗的发展与政策支持息息相关。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医疗健康政策,《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医院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对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态度,医院迎来了极大的发展。
在互联网诊疗政策逐渐明晰的背景下,了解作为一般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提供主体医院是有必要的。目前,经过各地区多年的探索,根据医院的运行主体及互联网企业服务方式不同,医院大体形成了一下模式:
1.医院主导的医院:该模式以阿里医院的合作为典型。围绕线医院建设,阿里健康提供包括在线挂号、在线续方等的多种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平台方提供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病例质控、医生在线培训等多种深度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大型三甲自医疗资源实力较强,开展医院更多是提高院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更多日常诊疗和慢病复诊,并且互联网平台可以帮助医生完成诸如患者初始导诊、临床病人招募等工作,提升医生效率。
2.区域性的医院:该模式以浙江省医院平台为典型(医院由阿里健康与卫宁健康提供技术指导,也可以医院自建)。浙江医院平台为云平台,帮助浙医院实现诊疗、咨询、购药三大环节上“云”,大幅简化就医流程。该种模式一般以省或者市一级的医联体和医共体为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实现医院的互通,有助于分级诊疗的实施。
3.入驻第三方平台:该模式以平安好医生为典型,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医疗资源不够充足的医疗机构,可以选择入驻三方平台来节省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上的费用,同时,平台可以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
综合而言,医院在模式的梳理上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各地均已开始摸索适合当地医疗资源条件的模式。医院信息化水平和医生工作效率上医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续需要做的是向处方端延伸,打通医疗机构对处方的控制、线下药店资源整合和网络认证与安全三个环节,使平台能够在处方药配送甚至销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互联网医保支付
医保支付一直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大痛点,医保方出于防止“盗刷”的目的一直对互联网医保支付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同时医保本身也没有完全打成全国省级统筹、“个人账户、家庭账户、统筹账户的综合管理”等问题,但这一大困境在近一年内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保支付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度。例如:
1)2月23日下午上海市医保部门推出“医保12条”措施:包括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合理增加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指标、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稳妥实施本市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激励家庭医生做好居民签约服务等;
2)2月23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公布了18条措施服务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保障。医保门诊重症(慢性)疾病定点零售药店扩大到50家、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等;
3)杭州一直走在互联网医疗前沿,较早实施医保脱卡支付,统筹账户资金可以通过线上结算。受疫情影响,2月21日,杭州开通了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互联网诊疗医保在线结算,提供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复诊及相关图文、电话咨询服务的医保结算;
4)2月27日,山东在“微医泰山医院”便民门诊完成了在线复诊、线上开方、线上医保支付等流程。
目前包括符合要求的医院开展的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部分轻问诊、远程医疗都已加入了医保覆盖范围。3月2日,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医疗正式纳入医保,将为互联网诊疗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如果未来网售处方药全面放开,互联网医保支付的跟进将极大地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网售处方药
关于网售处方药细则的讨论不知贯穿了年,从互联网医疗概念提出伊始,对于网售处方药的讨论就不绝于耳。监管难度大、用药风险高是支持政策屡次难产的主要原因。处方药属于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商品,必须凭处方调剂,还需药师进行用药合理性审查,本身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目前药监部门对于互联网售药的监管仍缺乏必要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加上现行法律法规对网售处方药的处方力度较轻,无法起到震慑违法犯罪的后果。目前,合法的模式仅限于“网订店送(取)”,但网上药店实质销售处方药的行为较为普遍,多有媒体报道不凭处方就能在网上药店买到处方药,说明监管漏洞的确存在。
年12月1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实施,尽管最终发布的版本没有对网售处方药做任何细致说明,但也未像从前那般明确“禁止网络销售处方药”,加之前两年各地政府的有益尝试,网售处方药模式可期。这两年,“网订店送”模式相继写进了众多省份鼓励“互联网+药品流通”模式的政策中,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甚至今年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建成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家”列入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同时,全国各地区处方流出平台以及处方监管平台的建立也给监管层逐步放开网售处方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本次Covid19疫情的发生,提速了各地互联网送药的推进速度。如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探索开展“网订店送”药店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启动“网订店送”药店建设,打通送药“最后一公里”;山东泰安开出全省首单互联网诊疗医保支付处方药,30个慢病病种开通在线医保支付,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得到药品处方,并通过线上医保支付平台完成了付款。
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在疫情后持续,或将深度影响整个药品零售行业。假设网售处方药政策能够得以推行,将创造每年数千亿的销售市场,按照医药流通行业平均2%净利润率的中性预期,并根据30倍PE测算,将增厚互联网医疗行业千亿市值。网售处方药影响巨大且深远,因此对于各国网售处方药市场的分析是有意义的,我们对各主要国家网售处方药规模及监管政策进行了梳理。
纵观世界各国,美国和英国是允许在网上销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而日本允许在网上销售非处方药,禁止销售处方药。因此,在消费市场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程度与中国更类似的美国,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借鉴意义更为重大。美国的网售处方药主要通过MailOrder的形式进行,邮购药房在Internet上运营并通过邮件、运输公司或在线下药房实体向客户发送订单的药房。我们将在下文详解美国网售处方药的兴衰史。
5、他山之石-美国网售处方药兴衰启示录
美国医药电商网售处方药初期的存在形式主要为:一是没有线下门店的独立网上药房的网上购药模式,以drugst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