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市场中,商品流通效率是什么零售经历
商品流通效率,高涤陈在《商业运行概论》中将商品流通分成“商流”、"物流"、"信息流陈志昂则在《商品流通体系变革论》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商品流通体系中的流通组织与流通渠道对流通效率以及流通体系的变革的影响。
根据流通环节的数量,流通渠道可以划分成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无中间流通环节的直接渠道和有中间环节(批发商、零售商)的间接渠道。在经济发展早期,直接渠道最先出现;随着流通组织的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中间环节逐渐增多;但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明显缩短,生产者收集需求信息的成本明显下降,中间环节逐渐被淘汰,生产者甚至重新采用直接渠道。
陈志昂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将商品流通体系可以分为传统商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传统流通体系的特征主要为:流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技术简单,流通内部分工水平低,内外贸分离;成价格为导向;以供应为导向,以批发为中心;流通效率低。而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特征主要为:流通主体规模大,市场集中化,契约长期化,流通组织化水平高,交易方式多样化;内外贸的一体化;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企业协调为主导,政府调控为辅助;以需求为导向,以零售为中心;流通效率高。
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商品流通体系的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流通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影响效率一般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看。由于流通过程中通常没有产品价值的附加,所以流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
时至今日,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并没有如西方国家那样迅速被现代化流通主体所替代,是因为商品交易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高了中国商品流通效率。这种路径依赖可能要通过外部冲击(如西方工业革命、温州苍南睛纶市场的技术突破等)加以解除,也可能会因为市场因不能适应现代流通、商业环境,引起外部规模经济利益的衰减而破除路径依赖。规模经济的本质在于平均成本的下降,所以关于流通效率的研究通常着眼于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分析。
陈志昂归纳了流通主要引起两种耗费:实物位移所引起的损耗与花费;双方交换契约关系达成过程中的耗费。前者主要包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主要受到物流和仓储技术的影响;而后者除了时间成本、货币费用还包括信息搜寻成本等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更是影响流通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在现实的流通市场中,流通主体不得不面临有限信息、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以及交换对象不足等问题,因此流通活动的交易费用不容忽视。金祥荣、柯荣住和郑勇军、李婷指出在市场上的企业仍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时,借助商品交易市场等共享性的销售网络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
为了降低交易费用,首先出现了流通组织及其分工,如批发商和零售商及相应的代理商或经销商;随着流通组织的繁冗,流通主体又有激励推进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以降低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因搜索和契约等引起的交易费用,即用企业机制替代价格机制,行政协调替代复杂的市场交易结构。而横向一体化可以通过减少交易主体以扩大单次交易规模,提高信息质量,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提高流通效率,即企业将市场交易内部化,减少交易者数量和相应的摩擦。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岀现,同时提高了流通主体的规模经济并降低了交易费用。电子商务或网络零售实现了交易方式、交易技术、交易媒介等方面的创新。首先,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沟通成本,第三方物流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又降低了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风险和成本,所以直接销售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
其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如捜索引擎、云计算、仓储与物流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无人导购和无店铺销售,大大节约了租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降低了消费者搜寻成本和包含时间成本等的交易费用。
第三,信用卡和在互联网技术下发展出来的第三方支付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加快了交易速度。陆立军和于斌斌、陆立军和刘猛等提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对以“现场、现货、现金"三现为主的传统市场交易方式产生了重大冲击,与实体市场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缩短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并实现了产品种类的高度集聚,实现了流通渠道的缩短,以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扩大,使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显著提高交易效率并有利于推动传统市场交易制度变迁。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网络也需要依托有形市场,凭借市场的仓储或品牌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可靠性。陆立军和赵永刚实证研究发现,传统市场的经营主体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拓展对传统市场的负面冲击并不显著,而品牌嵌入效应、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能够提高专业市场的适应性,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演化特征。这表明,网络化、信息化、品牌化、功能多元化是新型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换句话说,电子商务网络与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融合是有形市场寿命延长的机遇。
零售变革
20世纪,为了解决流通技术、流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西方经历了三次零售变革。第一次零售变革的特征是百货商场的出现,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如伦敦、巴黎)和美国(如纽约),在20世纪达到兴盛。产业革命的加速、中产阶级的扩大以及资产和社会流动性增强,使更多的人愿意在百货商店逛街购物。
这次革命使零售业从讨价还价的叫卖式销售转为明码标价的坐店式销售,从店铺形态进入商场形态,出现了如商品增多(包括奢侈品概念的出现)、经营面积扩大、建筑装修考究等变化。百货商场不仅通过企业横向一体化获得范围经济和地理上的规模经济,还利用交易的企业内部化降低资产专用性风险,获得管理优势,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和资产风险。
第二次零售变革的特征是连锁的组织方式的釆用,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20世纪三十年代发展成熟。连锁是指零售业中大量规模较小的商店共享品牌,集中管理,使用标准化的商业模式的制度。连锁凭借地理上的规模经济,解决供求的空间矛盾,并通过企业的纵横向一体化获得商誉以及地点所带来的信息优势,形成垄断优势,连锁店的低价竞争也遭到了独立商业体等流通组织一定程度的抵制。
第三次零售变革的特征是自选和超级市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和普及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气当时经济危机导致费用上升的百货商店难以在大萧条中适应,所以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超级市场应运而生。Hamlett等人提到,在自选这种购物方式出现之前,零售需要售货员从货架上取货、称量,消费者需要等待,往往还需与售货员社交,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还提高了时间成本等交易费用。
自选超市通过明码标价、分量包装、三包等创新的营销方式降低流通组织的劳动成本以及与消费者的交易庾用,从而大大缩短了购物的时间,提高流通效率。陈志昂认为,经过20世纪三次零售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规模明显扩大,专业化分工细化,组织化水平提高,经营方式多样化,并将流通经济的重心从批发向零售转移。
然而,从20世纪末以来,网络零售的出现使零售变革再一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年TimBerners-Lee创造的万维网服务器和浏览器于年被应用在了零售交易上,年亚马逊和eBay上线,阿里巴巴旗下网站淘宝网和天猫商城则分别于年和年上线。李飞提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了一场综合零售革命,其中,网络零售和店铺零售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是保障中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步骤。袁平红立足于全球流通发展新态势,提出电子商务引领全球流通产业发展新潮流并引发新的流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