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新零售商业逻辑竟然是这样的

 

有人曾问马云: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马云答:人、货、场。

我们惊奇的发现,貌似高深的商业难题被轻松拆解为更深入的细节,回答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并为细节的阐述提供了纲要。

其实,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战略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不会因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纠结,都是直接从问题本身(“上”)理解。

仔细推敲问题本身的定义和准确性,用以结构化战略思维“切”的方法分解问题,并用严谨的推理、判断、分析逻辑,对问题全面提出假设。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来证实假设,或推翻已有假设并建立新的假设(“下”)。

这种循环而深入的验证假设,可以深“挖”问题核心,以获取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通过问题本身→进行推理→逐步分析→加以判断→得到结果。

那么,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切”是什么意思呢?

“切”是名词,是拆分的意思,也是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基本功。

结构化拆分是指自上而下分析问题时,把问题逐层分解成更细节的部分,然后用多个角度去思考。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这本书详细解释了通过后天学习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可以帮助个人或者企业快速学习和认知,并能自信且体系化的解决各种自然问题。

比如,企业家每天都在苦思冥想着“企业如何能赚更多的钱?”,也就是提高企业净利润。

大多数人面对提高净利润的问题会感到被动和茫然。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有想法但是不敢行动,怕失败等。

而掌握结构化战略思维的思辨者,不会以不懂为拒绝思考的借口,他们会试图分解问题,想方设法找出解决方案。

任何以利润的问题,无非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开源”可以用三个层级划分。

第一层:利润=收入-成本

要么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收入(开源),要么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节流)。

第二层:销售收入=单价×销售数量

在一方不变的情况下,另一方的增加会促进销售收入总量的增加。也就是说,“提高产品单价”、“增加销售数量”,都可以达到增加收入。

第三层:提升销售数量的核心因素有:产品、渠道、推广三个因素。

影响产品单价的价值有:品牌、原材料、包装和科技等。

随着问题的逐步分解和分析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务细节会浮出水面。“开源”分解了,就可以探讨“节流”的方案。

“节流”也就是降低成本。

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已经不可逆或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

而可变成本分为: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研发成本,市场成本等。

这个侧重点可根据公司发展阶段不同而略有变化。

以上都是单一维度“切”的能力,是对结构化战略思维初学者的基础要求,也是入门的基本功。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辨者需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多角度分析,同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维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要显示思辨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具备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思考和沟通的飞跃,学会制作多为维图谱。

那么什么是多维度思考?

以项目为例,用多维度定义项目的优先级。

项目的维度有很多:项目规模(收入/投入)、项目业务类型、项目战略重要性、项目执行难度、项目周期、项目负责部门、项目频率和有无外部参与等。

在众多维度里需要找到两个跟项目优先级最相关的维度或属性,通过组合可以定义项目优先级。

那么,多维图谱又是什么样子?

比如:“战略性高而执行难度低的项目,应该是公司最应该做且必须做好的项目,可以称为主战场或必赢之战。”

根据维度特性,项目优先级的战略图谱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主战场:战略重要性高而执行难度低。

比如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属于公司的核心业务等。

战略拓展:战略重要性高且执行难度高。

这些项目常常代表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也跟公司本身的核心能力有偏差,而导致执行难度偏高。

鸡肋:战略重要性低且执行难度低。

这些项目跟公司战略布局完全不一致,但由于执行难度低,如果利润空间还比较大,是值得重点讨论的。

必须砍掉的项目:战略重要性低而执行难度高。类似“吃力不讨好”的项目或者项目前景堪忧,由于前期投入大而难以割舍。总之这些项目原则上没开始就坚决不能开始,已经开始的项目要认真考虑加如何止损。

通过多维图谱分析的优势,两个维度叠加充分显示出思考的深度和专业性,已远超那些只会单维度思考的小伙伴。

画一个图谱,利用“战略重要性”和“执行难度”两个维度,把所有项目切成4个基础类型,并且为每个类型推导出相对容易理解的可实施的策略。

一个项目一旦确认被放在某一象限,统一观念后,相对应的战略方向和原则,便一目了然,因而节约了大量的沟通成本。

在《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这本书第2章,从“问题观”开始,介绍了专家思维和战略思维,两种不同的对待问题的态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切”,也就是结构化拆分的定义、原则和实战用法。

多维图谱是思辨者结构化战略思维升级的必备武器,可以帮助我们简化问题、提升沟通效率,协助我们碰撞出新的商业洞见。

本书还有更多的逻辑框架法,适合企业或者个人学习,可以让你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或者发现更多新的细节信息和商业洞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tmingy.com/qlxyys/15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