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如何理智转型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零售业的繁荣与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传统线下零售商带来转型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商品、渠道和服务等提出更高要求。
与其他零售领域不同,传统家居零售模式以线下为主,消费者前往实体商店挑选、体验和购买家具。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新一代消费者逐渐将注意力转向线上购物和虚拟体验。但是由于家具零售业具有极强的线下固有属性,家居新零售需要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借助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视觉中国图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之际,联合每日经济新闻重磅推出十期“知行天下·行研中国”专栏,每期邀请“1名安泰行研专家+1名业内专家”,围绕行业热点、难点与痛点,以文字对谈的形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展开行业洞察。
在第七期对话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荣鹰与红星美凯龙集团总裁谢坚,围绕“数字洪流中的未来零售”共同探讨零售行业的发展之路。
数字技术辅助行业持续发展
每经记者(以下简称NBD):伴随着竞争加剧、消费者认知升级等市场变化,零售业也逐步分化出多种新业态。您认为当前零售业整体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家居零售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荣鹰:零售行业一直在围绕着人、货和场三个要素进行创新。
从消费者出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各零售商都在积极尝试整合多渠道运营的数据,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商品方面,企业致力于通过创新不同种类的商品来提升竞争力。同时,通过多渠道的整合来提高商品在不同渠道中的流通速度;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创建各种不同的场景,如直播、社区团购和本地生活等,不断开拓新的流量来源,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谢坚:零售行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持续的创新升级已成为常态化趋势。随着竞争加剧、消费者认知升级等市场变化,泛千禧一代的新消费观念已经不再仅聚焦于追求简单满足底层的生理需求与安全感需求,他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占据了主流,选择商品的标准除功能属性外还包括情绪价值。
零售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需求端的话语权远远高于供给端。各零售品牌在追求商品新、奇、乐的同时,也在努力“出圈”,在各渠道各平台抢占消费者心智。布局线上销售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依靠平台、直播间和主播,而是在各平台建立品牌生态,以朋友间的“种草”代替“说教式”广告,引导并尊重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丰富消费体验。
家居行业已经过了“零星购买”的时代,消费者不再东奔西跑只为简单地买一个沙发,一个茶几,或者一张床,而更多的是希望能买一个“家”,买一种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他们对搭建新家的过程体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灰头土脸地驻守装修工地现场已经是过去式,动动手指,定方案就能拎包入住的“交钥匙”工程更符合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美好生活体验的诉求,这也将直接带动家居消费的品质化升级。
NBD: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在零售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您如何看待这些技术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
荣鹰:首先,线上渠道能够记录消费者在整个浏览过程中的行为,而与之相比,传统零售企业通过线下渠道收集的数据相对较少,且颗粒度有限。其次,线下场景中实施个性化决策较为困难。尽管零售商或品牌可能提倡“千店千面”,但在一个具体门店中,商品的陈列和定价通常是相同的,无法根据个体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调整。第三,传统零售商在数智化人才供需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聘用数智化人才通常需要高昂成本,规模较小的企业聘用大量专业人才则可能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同时,传统零售商若仅试图从互联网平台零星挖取人才,也会面临难以支撑起企业全面数智化改革和提升等问题。
谢坚: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娱乐和便利,很多零售企业都急不可待地给产品披上智能化“外套”来增加卖点。对此,我认为要保持理性,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技术只是辅助工具,而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才是零售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拓展人类探索的道路,但这不是单行道,虚拟需要回归现实,一切科技手段都将落地于真实场景中。
以家居行业为例,很多企业宣传自己可以实现3D“云”设计,消费者可以运用软件,用类似过家家游戏的方式,为家装设计换颜色、调整布局,短时间内构建出原本专业设计师应用专用绘图软件才能实现的装修效果图。但消费者往往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