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是面照妖镜
国家商务部时隔三年,于近期发布《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年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达亿元,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4%,相较于年的数据实现翻番”。
米内网米思会数据,“年中国药品线上销售额为亿元,预计年,规模将超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
这两组数据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线上药品销售额突飞猛进的爆发式增长,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医院、实体药店、基层医疗机构之后的第四大医药销售终端,“第四终端”不可小觑!
随着4+7带量集采的政策力度不断深入,未中标企业纷纷向院外转型突围,院外市场竞争激烈,陷入一片红海之中。
价格混乱、低价窜货、此起披伏、层出不穷,于是乎线上平台、旗舰店,成为乱价源头,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为什么线上销售渠道会如此不受医药企业待见呢?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共享,连接互动”。
“信息共享”消除了信息差,打破了区域隔阂,商品交易价格变得公开、透明、可比;
“连接互动”缩短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成本与距离,提升了效率,消费者越聚越多;
这一本质说到底就是,一旦挂了网,之前因地域、环境等等因素,暂时能保存的那点“小秘密”,瞬间荡然无存,原形毕露!
不是原来价格管控得有多好,只是那几年线上平台、旗舰店还没有做大做强,时至今日终于还是没有幸免!
线上就是个“照妖镜”!
都说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怎样才能做到线上线下融合,价格始终如一,不被“照妖镜”照上呢?
笔者建议要充分认识、研究、理解、运用好以下“四化”;
产品区格化
大部分药企批文多、品种多,内科外科、内服外用,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面对各种功能主治、服用方法、目标人群完全不同的药品,能否先分门别类做个品类管理,在做个分类管理,按最传统的4P理论,按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划分类型进行梳理,明确哪些产品做院内、哪些产品做院外、哪些产品做线上、渠道怎么选择、价格如何设定、促销什么力度;
研究清楚渠道特性,设置好利润空间,界定好促销底线,知己知彼才有机会把握主动,增产又增量!
线下线上化
公开数据显示,药品批发企业1.31万家,零售连锁企业家,原本在线下勤恳耕耘的传统商业与零售连锁,纷纷触电上网。
如果在线上不入驻个平台,不开个旗舰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医药行业的,这就是现实!
原本数量就不少的商业、连锁,又多了线上这个通路,对于广大药企销售人员来说,即是机会也充满了风险。
喜的是:成几何倍数的铺货渠道扑面而来,就算压货,也比之前的成功概率大太多了,销量水涨船高,收入大幅提升;
愁的是:渠道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随时随地可能低价窜货,触碰行业大忌;
看得见摸得着的还好说,看得见摸不着的就麻烦了,赚的还没有罚的多,线下不时传来一片的补差声、退货声、投诉声,自己真是被折磨得成“妖”了!
线下线上化,已成为趋势,药师帮、1药城、药京采,阿里健康、京东大药房、拼多多,这些大平台、巨无霸,无处不在,躲是躲不掉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线上的生意!
线上多元化
第三方平台、B2B、B2C、O2O这些个中文、英文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弄明白,互联网医疗、商业保险又开始抢滩登陆,面对平安好医生、微医、好大夫的频频招手,千万别说没动过心。
哪个医药人没有销售压力,怎么会嫌“肉”多呢?
自我安慰开始,“医药人,哪有放着的生意不做的道理,能做点就多做点吧”!“互联网医疗都是医生开处方,线下搬到线上而已,不可能乱价低价”,稀里糊涂的就发了货,结果事与愿违,又多了一个乱价的渠道!
看得清电商,经得起诱惑,才能守得住价格啊!
运营专业化
经常都有维价维权公司来电拜访,希望用丰富的经验加上专业化的能力,解决你是“人”是“妖”的问题。
每天3、4个专业人士维价,一人一月3-4千的薪酬不算高吧,简单算下账,再看看医药企业付的费用,就知道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达到或没满足你的需求,成本在那里放着,谁会做亏本的买卖?
药企自身要有对传统渠道、医药电商渠道,相对专业的人员或团队,借助维家公司提供的资源与人脉,在“自己人”的指挥下进行维价,逐步搭建适合医药企业自身的医药电商队伍;
运用“配送+运营”模式,把“责、权、利”进行有效分割,三方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负起相应的责任,享有应得的报酬,逐步归拢平台商业,阶段性地按计划推进维护线上价格,持之以恒最终达到线下线上统一价格的目的!
新时期的营销管理,必须线上线下同步调整、同步管控、同步运营,不能偏废,否则乱象丛生是迟早的事;
线下有没有问题,有多大的问题,线上这面镜子是能判断出来的,是人、是妖、还是人妖,一照便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