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之后,再无大师无论白茶岩茶普洱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距今非常遥远的公元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狂生,当然时人称其为琴家,后人亦追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要被皇帝砍头了。嵇康也算是有天线的,他娶的老婆是曹操曹阿瞒的孙女的女儿,也算是皇帝姻亲,不是平头百姓。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司马家掌管天下的时候,老曹家的曾外孙女婿嵇康,照样因为不合时宜,不逢迎权贵而下了狱。在临刑前,一生爱琴如命的嵇康,要来一把琴,抚了一曲失传已久的古曲《广陵散》。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当时狂风呼啸,乌云压顶,不知是痛惜一位才子的逝去,还是痛惜神曲《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但无论如何,嵇康说中了一个事实,他死之后,广陵散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上,确实成为了一个传说。直到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方才从各种古籍中找到残曲,进行复原。《2》无独有偶。近日甚嚣尘上的小罐茶事件之后,“大师手制”,也成为了绝唱。曾经,“小罐茶,大师作”,成为了这款小罐类茶叶产品打开销路的一柄利器。毕竟,如此多的大师头像一路贴上来,如此多的大师名号一路压上来,如此多品类的茶叶一次性能品尝到,这款产品的打造,对于外行来说,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很成功的,很有吸引力的。换作村姑陈是一位普通的消费者,想必也很心动,很想试一试,这些由无数位大师监制的,代表着无数位大师技术精华的茶叶,究竟是什么味道。毕竟不必去产区,不必去甄别,不必费神挑选,人家就已经把每个行业的大师的产品,奉献到你眼前,你只要掏腰包就可以喝到好茶,这么省心省力省时的事,凭不什么不干?凭什么不买?!买。然而,自从有人给“大师作”算了一笔帐,“大师作”这张牌就不那么好使了:按照“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每一罐都是泰斗级大师手工制茶”“年销售额突破二十亿”的宣传,假设年中无休,平均下来每位大师一天要炒斤鲜茶叶,而一般的手工炒茶师傅一天炒30斤左右鲜茶叶,顶尖的茶娘一天能炒40斤。总计,八位大师平均一年需要炒出8万斤茶叶。如此来看,大师可能真的要累坏了。——(测算数据来源于网络)算帐的人,考虑到的,是大师们一年到头不停制茶做茶,身体吃不消,被掏空。要喝某种宝,才能恢复体能。而广大茶友,尤其是这种茶的消费者们,看到这些测算出来数据之后,考虑到的是,自己喝的茶,究竟是不是大师做的?幸好消费者们这一次没有等待太久,厂家官方的公关文章很快就出来了。他们告诉消费者,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大师作就是大师手工制作,大师作,指的,是大师的作品,是大师监制的茶。消费者们松了一口气,看来是自己理解错了,错怪了厂家。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人家是指“大师作品”,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理解成了“大师手作”,还怪人家厂家虚假宣传,真是脸红啊。《3》这一次,厂家是有惊无险也过关了。打了个擦边球,幸好当时没有把话说死,还给自己留了个逃生门。幸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然而,从此之后,“大师手制”,“大师茶”,这些概念,再也不好用了。有了这个厂家的前车之鉴,相信未来的消费者们,在别家遇到所谓的“大师茶”时,必定会反复认真问清楚:”这款茶,是大师手工制作的?还是大师监制的?还是大师站在一边看着徒弟做的?还是徒弟做好之后,由大师盖章确认的?“并且,关于大师的身份,也会再三跟商家去确认:“这些大师们,是真大师吗?是村级还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的?是哪个部门颁发的大师证书?这位大师在百度百科能查到资料吗?”总之跟“大师”有关的这些外延和内涵,统统要问清楚,才肯买单。不能怪这些消费者们过于仔细和较真,实在是,他们刚刚才付过智商税,吃一堑长一智,势必不能再交智商税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意,时常因为语序不同而语义有差。他们想要问清楚再下单,也是想避免再一次当文盲,闹笑话。出钱的都是大爷,消费者们才是真正的上帝。他们想在购买前细细钻研清楚产品信息再付款,也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人权,无可厚非。《4》纵观整个事件,其实,真正受伤的,是大师。在广告里,大师们只是出个名号而已。在产品里,大师们只是监制而已。在销量上,只是大师们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而已。但是,当企业从逃生门逃离,把自己从整件事件中摘干净之后,留下的一地鸡毛,只有大师们在独自捡拾。必定会有人在问,大师,你们是真的监制了这些产品吗?也会有人在置疑,大师,你监制的产品,为何品质不过如此?还会有人猜测,大师,如果这是个庞氏门,那你们扮演了什么角色?是策划者,参与者,还是完全不知情只是被裹挟?并且,当大师们的名号,出现在另一家企业的同类产品名单上时,又会引起第二轮的猜测:你在“张三牌”监制了一年的茶,现在同时又监制“李四牌”的茶,你不累吗?甚至,大师们,还会背负上“不认真钻研制茶工艺,只专注搞营销”的黑锅。那句关于“大师很累”的戏言,估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相伴大师们左右。当舆论的龙卷风撤离之后,大师,是真的心累了。《5》曾经,大师手做,是四个令人敬畏的字眼。大师手做,代表着高端,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优秀。而现在,大师手做,代表着语言文字和理解能力的双重考验。现在的大师手做,并不一定是寓意着大师手工做茶,也并不一定代表着这茶有大师的参与,也许,仅表示,这是大师的制茶技术,由大师制定出标准和流程,再交由工厂里的技师或者普通工人在实施。嗯,其实这样的解释,更加的贴近了真相。却也,从此打破了“大师手做”的神话。从前,看到广告片里,一排的大师手端水筛,拼命摇青做青,村姑陈就在心里体恤:大师们,你们臂力真好,这岩茶摇青,可是要摇十几个小时的,一直站着,你们的腰酸吗?胳膊累吗?现在再看到这些广告片,村姑陈心里释然了:仅只是镜头对着的几分钟摇一摇罢了,不累。从此,大师们,再一次被供上了神坛。人们再也不相信这世上有大师手做的茶了,就算有,也不相信能被自己买到喝到——量那么少,价那么高,哪会流通平民阶层?早在金字塔顶尖,就被分光了。《6》聪明的茶企,必然不会在这般风口浪尖,再次使用“大师”这面广告牌了。当下,“大师”正处在嫌疑地,正是流量风口,你用了,只会招来置疑和猜测。消费者们,对“大师”,恐怕正在免疫中。恐怕,正在害怕中。害怕再一次交了智商税。他们宁可去选择一位没什么名气,但却实打实在认真做茶,认真钻研制茶技术的制茶师的产品,也好过,去买由大师监制,却不知道是哪位名不见经传的制茶师亲手制作的茶。紫砂壶界,亦有俗例,由徒弟手制,师傅盖章。但这样的壶,和师傅亲手制作的壶,市场零售价,有云泥之别。然而,由徒弟手制,大师盖章的茶,与真正大师手制的茶,市场零售价,有云泥之别吗?欢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tmingy.com/qlxycs/173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