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互联网医疗健康风口京东6年养成

 

“这一块业务拿出来独立进行融资,已经证明了它的重要性”,7月23日下午三点一刻,身着白色T恤工装裤子的辛利军走进采访间,这是他以京东健康CEO的身份首次亮相。

一个星期以前,京东健康独立为子集团的第69天,京东健康的人事任命尘埃落定,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辛利军成为实际掌舵者,

这意味着,历经近三个月的梳理和调整,“重构京东”大作战下的京东第三只巨型独角兽搭建完毕。

在辛利军背后的PPT中,以电商平台起家的京东已经衍生出了包括数科、物流、保险、物产、云计算、AI、IoT等十一大业务版图,其中,独立为子集团的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在历经短短几年发展,目前均已估值逾千亿元,而今年5月份从京东商城中拆分组建的京东健康子集团——有报道称——在获得A轮融资后估值亦近亿元。

京东健康无疑成为京东新晋的重要业务领地,然而放眼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这个被视为蕴含十万亿价值的市场并不缺乏淘金者,早在年互联网巨头BAT就开启了布局举措,时至今日包括恒大健康、平安保险旗下的健康业务也实现了港股市场的登陆战略,选择在这一节点全力入局,京东是怎么思考的?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中,辛利军表示,“好饭不怕晚,做得晚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产业的格局和这个产业的痛点”,他进一步指出,实际上,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创新的公司远远不止BAT,但到今天为止,能够剩下的创新公司不超过当初入局者数量的五分之一。

在他看来,京东健康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全产业链的布局,在医药电商板块的成熟度也已经很高,他说,“京东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恒心去看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市场,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京东本身具备的能力”。

六年孕育从0到1

排兵布阵、执棋下子,当互联网巨头“原生业务”站稳脚跟后,如何寻找、布局拿下更多的战略要点是巨头们不断构建自身“帝国”的推进路径,对于互联网健康领域展现的机会,京东看似姗姗来迟,实则却或许并非如此。

与外卖、社区零售等兴起于O2O概念相似,电商平台嫁接医疗健康产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年,京东电商以保健品等非药品类首次开展保健品零售业务,这是京东在医疗健康领域拓展的最初源头,不过及至年,京东才算真正开始涉足医疗产业。

年1月,京东药品上线了三方零售模式,同年5月31日,京东大药房正式上线,京东商城正式进入药品零售,在此前后的几年里,京东以投资、合资、自营和战略合作的方式同投资了多家医药和医疗领域的公司,涉及医药健康智能硬件、电子处方、智慧医疗等细分领域。

辛利军介绍,在京东健康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个业务版块上,京东健康目前已经成功打造了京东大药房、药京采、医院等核心产品和子品牌。其中,京东大药房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已成为线上线下最大的零售药房之一。此外,作为第三方药品批发交易平台的药京采,年GMV增速超过%,截止年7月共覆盖全国19个省级行政区、47个城市,下游采购商家近10万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药品批发平台之一。

可见,在药品流通领域,京东已经形成了不错的局面。而尤为特别的是,随着健康服务和智慧医疗需求越来越凸显出来,京东健康也将其锁定为业务拓展的新方向。据悉,健康服务包括了体检、医美、齿科、孕产、疫苗预约和基因检测等,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则是为药店、医院和政府提供信息化、智慧化的技术服务。

在今年1月份,京医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1月16日,医院联医院创办的医院宿迁分院正式上线,医院医院的线上线下一体合作,其中,宿迁医保体系在京东实现系统性的打通,这标志着京东着力构建的“医疗、医院和医保”闭环率先在宿迁实现。同时,这也意味着,京东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对药品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健康全场景和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如今,京东健康四大业务中医药健康电商占据了较大比重”,辛利军表示,京东健康在新的业务板块也有了可复制的模板,而接下来京东健康的重点就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些新的领域,在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方面去深入探索创新,以及将成熟的产品和模式进行大规模推广和复制。

实际上,在他看来,这是一块京东健康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辛利军介绍,例如在智慧医疗体系方面,京东早在医院提供处方流转的技术服务,在山东淄博实现了中国第一个处方流转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挂号,并实现就诊卡和医保卡的合一,当就诊完也可以在手机上立马看到处方,在京东大药房购药后,京东也会完成最后一步的医药配送,实现用户就医购药的一站式服务体验”。

显然,六年孕育之下,京东健康开拓出了自己从0到1的路径。事实上,相比而言,当腾讯在今年2月份关闭了“腾爱医生”,百度的医疗AI业务也还隶属于百度人工智能事业群,京东是互联网巨头中少有的将健康业务进行独立运营的公司,未来其或将开启从1到10的征程。

抓住服务型消费崛起机遇

不得不指出的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下“互联网+医疗健康”正面临历史性机遇。一方面,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和潜力巨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数据显示,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医药电商占医药流通行业比重不超过5%,互联网医疗服务渗透率不到1%,有着极大的增长空间。

在外界看来,更好地发展是京东拆分健康业务独立运营的根本原因,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认为,这与京东拆分物流、数科业务的逻辑相似。而在辛利军看来,抓住“服务型消费正当时趋势”的机遇或是其最大的动力。

作为今年京东的积极参与者,京东健康的部分亮眼成绩在6月18日媒体会上进行了披露。彼时,辛利军在现场表示:“京东期间,服务型消费正当时,京东生活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68%,用户数同比增长了75%,其中医院问诊量同比增长36.6倍,心理咨询服务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9倍,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成为趋势”,此外,京东医疗健康服务覆盖了近座城市、超过0家线下店。

实际上,在此次采访中,辛利军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京东健康拆分的逻辑,他表示,京东一直在推进无界零售的战略,希望通过京东的零售能力重新构建人货场能力,当药品往上下游走的时候就必须介入医疗服务场景。

“医疗医院,京东要把零售场景打穿就要进入线下,而且医疗服务场景非常复杂,已经脱离零售场景”。辛利军指出,健康就是服务场景,个人健康管理不是零售场景,这就使得京东要将大健康业务拆分,单独去扩展,“因为已经不是在做零售,而是做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

不过,正如辛利军坦言的,虽然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入局者和创新者并不少,但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却凤毛麟角。一方面,由于医疗领域当中数据的安全性、隐私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所以数据的价值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另一方面,在医保控费下,在线医疗问诊的平台盈利模式也仍在摸索当中。公开的资料显示,今年2月份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公布的年年报显示,公司年内录得亏损9.13亿元,已经是其连续第四年亏损,而阿里健康年业绩显示,受股权激励政策影响,其净利润也为-.9万港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京东健康在盈利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辛利军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目前京东健康收入已经超过亿元,实现了整体盈利。“互联网医药领域实现盈利短期以内比较难,但是因为创新的路径可以有很多,不代表其他公司走过的路我也要再走一次,每个人选择的路径不一样,可能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辛利军如是表示。

在他看来,自己多年负责京东大健康业务的心得和感受是,整个医疗服务当中核心就是服务,某种程度上不排除某些领域是公益的,而归根到底,京东健康目前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服务,帮助解决就医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在为政府、医院提供服务过程中体现京东的价值,而京东健康将来的收入模型更多的是在围绕单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上来获得收入。

据了解,京东健康的APP将会在下半年独立上线,药品体系管理和仓储由于区别于已有的零售仓,将会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进行重新构建和扩展,而在配送方面,到今年年底京东药品配送55%的订单将会实现当日达。可见,京东健康陆续完成组织和人事搭建后,京东正加速搭建支持京东集团的第三级增长曲线,而能否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后起之秀”,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

time-weekly.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tmingy.com/qlxycs/15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