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中小商家重回战场70小白商家开店
9月20日,京东零售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京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今年11.11的活动玩法及招商规则,并宣布通过“流量生态”、“运营生态”以及“成长生态”三大生态升级,力争帮助今年入驻的新商家在京东11.11期间总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不少商家慕名而来,而此次报名参会的企业中,不乏从未接触过京东的新商家,一些人甚至从未开过网店。
中小商家虽是电商的主力军,但始终在聚光灯之外。显然,因市场环境的改变,用户对低价产品的需求暴增,今年各大电商都在努力拓展中小商家。今年双11,极有可能是中小商家参与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表现最为活跃的一年。
今年年初,为丰富平台的低价供给,京东就推出了“春晓计划”,通过降低经营门槛,给予流量扶持以及经营指导等12项政策,吸引个人、个体户、企业多种类型新商家入驻京东。到8月底,这一新商扶持计划更被升级至多达20项扶持措施。
而近期的一组调查数据中显示,京东被评为商家开店最省心的平台,70%以上的“小白”商家认为京东是其从事电商的首选。
事实上,随着线上门槛的逐年拔高,经营趋向复杂化,电商不再成为中小企业优选的创业赛道。但透过此次大会,不难发现中小商家正在借由京东近来诸多开放举措,逐渐回归电商战场的核心位。
01从边缘群体重回中央舞台互联网“二八法则”的负面效应仍在持续发酵:20%的头部玩家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和平台资源,而剩余的20%资源则留给更多的中小商家争夺。中小商家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亟待遏制。
中小商家与头部企业争抢有限的资源,商家之间开启了资金、经营能力的全面竞争。很自然地,中小商家的处境变得日益艰难。
例如,有商家对亿邦动力表示,过去,京东给商家的感觉,是大牌聚集地:商家资金实力强、知名度高。但实力、品牌知名度有限的商家,很难在平台做生意,尤其是来自产业带源头的商家,即便他们具备供应链优势。
比如丁强,他在义乌经营拖鞋生意,有稳定合作的代工厂,年销售额上亿。今年6月,丁强第二次在京东开店。早在年,他便已尝试在京东开店,但效果一般。对此,丁强的感受是:“从今年的变化来看,我们入驻京东后,流量倾斜还是比较明显的,各项活动入口比较多,可以帮助新商家快速成长起来。”
类似的还有梵晟一品休闲零食旗舰店的徐方清,他对亿邦动力表示,“京东提出低价策略,对于我们这样的工厂型商家来说是很认可的。我们本身是白牌,没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是我们是工厂型的商家,优势是供应链和生产能力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极高性价比的好产品,所以京东的低价策略很符合目前我们所处的形势。”
如何解放中小商家,帮助其重返战场?
“春晓计划”打破了这道墙。
有商家告诉亿邦动力,平台的技术服务费、保证金等费用,虽一年不过万元左右,但对资金不过数万元的中小商家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且大部分平台技术服务费需按年支付)。“小商家对现金流要求更高,资金的实际使用率,往往会决定其能否度过创业最初的艰难期。”
今年8月,京东升级的“春晓计划”,不仅支持“商家0元运营”,还破天荒地取消了三个月的试运营限制。这种极限操作,意味着中小商家的资金,几乎可以全部用于备货以及广告投放,这些都能直接拉动销售和现金流。
获客成本的抬升,也在考验中小商家的资金实力。某头部电商平台,8年前的获客成本为元,去年则涨到了多元。因此在“春晓计划”中,京东也拿出了高达元的广告推广补贴。亿邦动力注意到,这一补贴力度也远超其他平台。
于是,工厂卖家、大学生、00后以及手工艺人,这些首次触网的小白商家快速涌入京东。今年二季度,京东新增商家数量实现井喷,同比增速达%,这些新增商家中自带工厂资源的商家、品牌商占比38%;新农人、手工匠人以及设计师等具备特色供给的中小商家占比达到了20%。
行业冰封已久的“二八法则”正在被打破、消融,而克制它的正是“长尾理论”。“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