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听风吟端午节专辑粽叶飘香
嗨喽,山听风吟欢迎您
山听风吟年
第期总第期
《山听风吟文学》端阳节节专辑
粽叶飘香
又是一年端午到,迎面风来雨意长,前溪水涨野茫茫。雄黄酒浓,粽叶飘香.....
本期作者
江霞、和风、黄瑞华、李福海、王晓平、祝龙喜、武世新、三界云松、田扣山本期主播
江霞、陌上花、李莉、榕树、绒花、风轻云淡、曹小玲、、兰花草、冰儿本期出题
黄瑞华
本期审稿
山风、上善若水、寂寞沙洲冷
本期编审
王海琴、兰花草、田扣山
本期推送
《山听风吟》编辑部、宣传部
作者︱肖洁连
第一部分:散文诵读
粽叶飘香
文(诵):江霞
流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时光不知不觉间从指缝间溜走,那些或喜悦或忧伤的过往,随着一个个的节日而日渐清晰,在这粽叶飘香的日子里,思绪不由回到童年时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儿时的我们似乎最期盼的就是过节了。特别是端午节,可以吃粽子、戴香包、喝雄黄酒、插艾草。一想到母亲包的粽子,心底不由溢满温暖和幸福,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每次快到端午节,母亲都会带着我上山打槲叶。在南方都是用芦苇叶包粽子,而我们北方,有一种树木,属于桦栗树的一种,这种树木长的不大,也不直,当柴都不好烧,叶子像手掌,却比手掌大很多,人们发现这种树叶煮制以后,变成深褐色,并且会散发出清甜香气。后来人们就用这种树叶包粽子,用这种槲叶包的粽子特别香甜,让人闻着粽叶的清香都忍不住垂涎欲滴。而这种树木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体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看来真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树木一般长在比较陡峭的山崖边上。爬山对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轻而易举。初夏时节,树木郁郁葱葱,绿草如茵,鸟鸣啾啾,还有不知名的野花散发着清香,甚至还有野果可以充饥,大山怎能不让我们魂牵梦绕呢?在满山遍岭的灌木丛中,每发现一棵槲叶树,我和母亲都欢欣雀跃。母亲教我怎样摘,摘什么样的叶子,太大了也不好,太小了也不行,然后她摘高处的,让我摘低处的。虽说累的汗流满面,甚至还有蚊虫的叮咬和遭遇毒蛇的危险,可是一想到可以吃上香甜的粽子,所有的疲惫和恐惧就烟消云散。摘回来的槲叶需要先煮,煮完后要清洗干净,每次妈妈都会提着一篮子槲叶去河里清洗,而我最喜欢去河里了。河边杨柳依依,草木茂盛,景色宜人,河水清澈见底,还有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我会光着脚丫在河边嬉戏玩耍,也会帮妈妈洗粽叶。洗粽叶也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活,需要把每张粽叶搓洗的非常光滑,妈妈教我右手一张,左手一张,把两张槲叶面对面擦洗打磨,直到磨光滑为止。洗干净的槲叶和菰草泡在水里,把糯米洗了又洗,也泡在水里,泡上半天后,然后再包粽子。从小我就跟着妈妈学着包粽子。妈妈总说,女孩子一定要学会做饭,将来才不会被别人看不起,才不会饿肚子。妈妈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不管是针线活还是茶饭,都做的极好。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妈妈总能想方设法的做些花样,让粗粮也能吃出别样的味道。妈妈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包粽子,先把两片槲叶头对头展开,然后把泡好的糯米抓两把放在粽叶上,包好后再灌点水,这样包的粽子才会松软香甜,并把我包的粽子专门做上记号。等煮熟后我自己吃,似乎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特别香甜。我包的粽子非常难看,有时还绑不紧,会松开,母亲从来不批评我,总是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我。看到母亲粗糙的双手,布满划痕和老茧,我都忍不住要流泪。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承担,母亲瘦弱的身体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晴空,她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白天干地里的农活,晚上在灯下给我们做布鞋、棉衣,为了让我们吃饱饭,她总是像男人一样使出浑身的力气去劳作,所以到晚年,留下了一身的病痛。妈妈每次都用一个特别大的铁锅煮粽子,要煮上好几个小时,我们姐弟就眼巴巴的望着,连出去玩都没有心思,急着想早点品尝香甜可口的粽子。等粽子煮熟了,妈妈都会给我们剥几个,撒上白糖,热乎乎的,软软的,香甜可口的美味让我们觉得简直就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虽说现在超市卖什么口味的粽子都有,但是母亲依然坚持每年端午节自己包粽子。她总说只有自己动手包粽子,才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我们也习惯了吃母亲包的粽子,总觉得超市里的粽子没有爱的味道。我知道,母亲是希望我们能把老祖宗的传统继承下来,不光是包粽子的手艺,关键是对家人的那份爱心。有了家人浓浓的爱,我们才不会惧怕人生的风雨。母亲虽然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之类的话语,但是她把对孩子的爱融入了平时的行动中,融入到一粥一饭里,融入到绵软香甜的粽子里。在这粽叶飘香的季节里,我又开始想念母亲饱含爱的味道的粽子了。全民阅读商南阅读会会员,商南县朗诵协会理事,一个喜欢文字的女子,喜欢用声音去感知文字的魅力,用声音去传播文字的心意,用声音去传递真善美。
粽叶飘香
文:和风
诵:陌上花
又是一年端午到,迎面风来雨意长,前溪水涨野茫茫。雄黄酒浓,粽叶飘香……
少年时一提到端午节,我就想念勤劳善良又贤惠美丽的奶奶。年岁渐长,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苦无处诉说时,夜深人静,我便想念我的奶奶,奶奶也会常常入梦来。时至中年,历经磨难,心绪难安,心怀感伤……时逢端午,我更加怀念奶奶、想念失散多年的亲人。
用老家的话来说,我们是“下湾人”。也许是因为贫穷或其他缘故,小时下湾人里很少见有人家包粽子。或因父亲的老家在“上湾”,也或许是奶奶重视传统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每到端午节我们姐弟几个总能吃到爷爷给我们送来的各种米做的粽子——高粱米、糯小米和糯白米的。每种也都有两样不同的包法:加了大枣豆子的和不加大枣豆子的。细心的奶奶用胡草做了不同的记号,便于分辨加没加豆子、大枣等。那时幼稚的我在心里埋怨奶奶为什么不都加上大枣和豆子,不爱吃糖的我觉得那样才超级有味呢。话虽如此,一周后有那些没加豆子的粽子吃,心里也蛮感激的:有个会做粽子的奶奶,真好!那种幸福,那种香甜,还有姐弟们当年那个馋样,至今记忆犹新。
由于父亲十四岁就被过继给他的小舅舅,这一生中,我和奶奶相处的时日并不多。听父亲说,我断母乳那会儿曾被奶奶抚养过两个月。我第一次对奶奶有记忆是父母亲新房盖起的第二年正月,那时我已经上五年级了。我猜想,那时我们家有地方住了,奶奶才来我们家做客的吧!
记忆中的奶奶瓜子型脸,长长的下巴微微上翘。因为没了牙,薄薄的双唇凹陷得较深,细长的双眼炯炯有神,眉眼里总带着从容的微笑和老人的那种慈祥。她高挑个儿,裹着三寸金莲,移动脚步时那优雅大方的姿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中学前,奶奶是我见到的最美的年长女性了。
最令我羡慕的是奶奶不仅外表美,而且还有学问。奶奶是寺湾大地主家的二女儿,听奶奶说她们四姐妹年轻时一个比一个漂亮,数小姨奶最靓丽、最有学问,三十六岁就离世了。现在想来,也许是她美得让人妒忌,上帝早早把她收走,免得受人间那些折磨吧。三位姨奶奶都早逝,我一个也没见过。奶奶说家里当时有私塾,虽说不让女儿家上学堂读书,但好学的奶奶边做女红(gong)边偷学来不少学问。奶奶说她一有空就积极学习,有时站在窗子外听先生讲学。当时家里的藏书也多,有时自学自悟,有时向父亲请教,她的父亲是支持她读书的。奶奶回娘家的那一周里,只在我家吃过一顿饭,其余时间都被族人请去做客了。晚上,我和奶奶睡在一起。那个时候我除了课本中学的知识外,什么也不懂。奶奶在睡前给我讲历史故事,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好奇的我有时问得奶奶呵呵地笑:“睡吧!明儿再继续给你讲!”第二天等我醒来,奶奶早被族人请去做客了。由于盼着听奶奶那诱人的故事,吃罢晚饭我就在奶奶做客的家人门口等候她,那几天奶奶都是被我从族人家里请回来的。
等我慢慢长大,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奶奶那么受族人尊重。暗暗决定:长大了也要做奶奶这样的女性。
奶奶第二次来我们家是我读初三那年的麦收季节。那时奶奶病了,胃上长了肿瘤。医院回来路过我们家,顺便告知父亲奶奶的病情。医生说奶奶年岁大了,不宜做手术,顺其自然。那次奶奶只在我家歇了一夜。
奶奶活着时我去奶奶家的次数记忆中仅有三次,也都在暑假里。
第一次是奶奶来我家的那年暑假,因为想念可爱的奶奶,一放假在母亲特许后,赶去奶奶家住了三夜。我一人独自去的,根据父亲告诉我的方向从太吉河过了船,我一边走一边问路。过于胆小怕走错吧,一路上问了四五位大人才放心往沟里走。小山沟里虽然四五户农家住在一个小庄子上,但他们和睦相处的氛围亲如一家人。一大早他们聚拢在奶奶场院的石磨旁,边吃早饭边聊农事。吃罢早饭,年轻人都上坡给庄稼除草施肥去了。白天,庄子上只剩我和奶奶,奶奶边做事边给我讲趣事,讲到动情处还唱起来了。那时虽然不懂奶奶所唱歌词的意味,但却被奶奶脸上乐观向上的激情感染着……
那时条件不好,一家人用的水都是奶奶用小木桶从小河里一桶一桶提回来的。从小河到家门口之间有个九级的台阶。看着奶奶裹着小脚不方便,我想帮她。无奈瘦弱的我提不动,每上一步台阶都把桶重重地放下一次。奶奶跟在身后,看着我提水的样子,笑意盈盈,没有一句批评和埋怨的话儿,但她心疼小木桶,不让我再提水了。只有奶奶去菜园摘菜时我能帮奶奶提提篮子,待篮子里装了一些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等各种蔬菜够当天食用时,奶奶就不再摘了,怕我提不动。每到下午三四点,门口就有过路的行人来家里讨水喝。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路人,奶奶总时笑眯眯地为他们沏茶,和他们聊天。到了晚上所有家务活干完,奶奶就会继续她那未完的有趣的古今,直到我进入梦乡。
小住的几天里,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天午饭时发生的一件事。奶奶、大伯、叔叔、两个堂兄弟和我正准备吃饭,听到隔壁房间里大妈在大声说着什么,我想让她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她好像没有听到似的,继续她的唠叨。那时年岁太小,听不懂她生气说出的话语,但能听懂她争气不吃奶奶做的饭,坚持自己做。一边做一边发泄心中的不悦意。我被她愤怒的表情吓住了,就悄悄离开了。这种情形下我们几个大人小孩谁也没有说话,默默地吃着饭。过了一小会儿,隔壁突然又一阵愤恨的唠叨声响起,我听出那是她对大伯的抱怨和辱骂。当我抬头看奶奶的反应时,奶奶却跟没发生什么一样,眉弯里满是慈祥和笑意迎接我的疑惑,然后继续她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都默默地去休息了,一切又恢复了宁静。奶奶用自己的行为教会了我如何化解家庭小矛盾。这次小住也让我耳闻目睹了奶奶的健谈、贤惠和宽容,更加让我敬佩我的奶奶。
最后一次见奶奶是我去商州师范报到前夕。那时,奶奶病重,我却要离家远行。母亲特许后我不用再上山放牛了,陪奶奶住了五天。这次也是和奶奶相处时段里我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记得那次去遇见了戴明表哥,明表哥因为剥桦树栓皮受伤在奶奶家休养。那时,奶奶已经吃不下东西了,但她却每天变着花样儿给明表哥和我做好吃的。这次我能帮奶奶担水了,每天吃罢早饭,我便挑两担水储在水缸里备用,然后去菜园里摘菜。因为有明表哥在,我怕自己做不好饭,只是帮着洗菜、切菜,一切准备就绪后是奶奶亲自烧好饭菜供我们享用。奶奶做饭的手艺很好,每次做的也多。每当午休起来我都看到两个堂兄弟悄悄躲在奶奶的厨房里偷吃剩下的饭菜,奶奶发现后也总是慈爱又心疼地笑着看他们吃。那几天里,每顿饭做好后,奶奶虽然不吃,但总是坐在桌旁看着我们吃。每当我抬头时,碰到的都是奶奶慈祥的目光。当我劝她吃几口时,她笑着说:“我不饿!不饿!”脸上看不出一丝痛苦。下午奶奶的痛苦似乎轻一点儿,能小睡两个多小时。这时,我就跟着明表哥练字。明表哥读过高中,习得一手好字。到了晚上,奶奶睡不着时便用蒲扇帮我赶蚊子。虽然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了,但奶奶了解我,仍在晚上给我讲古今,有时夜里三四点了,我很困了,还听到奶奶继续讲着……天亮了,我昏睡了,奶奶便起来做早饭。最后那两天夜里奶奶讲着讲着竟然也唱了起来。不过,这次都是哀伤的曲调,奶奶知道自己要走了,在感叹人生吧。我这样想着,很难过,悄悄地抹眼泪。一个月后,奶奶走了,享年七十岁。听父亲说奶奶走时,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显得很安详,我们都很惊异。在和奶奶相处的最后时间里,我一次也没有听到奶奶痛苦的呻吟。相对我看到的其他病人,奶奶该是多么坚强的老人啊!
一个多月前我病了,曾有两次梦到过奶奶。梦中,奶奶什么也没有说,依然是一脸慈祥,微笑地看着我。迷信的人说:有的人,一生平顺好命是有过世的亲人在护佑他(她)。这种情形如果真的存在,我想护佑我的那个亲人一定是我的亲奶奶。
人到中年,生活的经历越发让我感受到修心养性的重要性。工作之余,我偶尔读读《增广贤文》、《菜根谭》和《道德经》,才发现奶奶给我讲的故事都是她对这些古典文字的独到见解,是她把自己的见解编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启迪我。
奶奶的品格如同那甜润的粽香萦绕在我灵魂深处。“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但愿奶奶根植在我心灵中的那品格、那精神也随时日俱长、绵远留香……
和风,年9月生,陕西商南金丝峡人。一位喜欢与文字相伴的女子,从文字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始终不屈不挠地与困难和遭遇的挫折抗争。热情淳朴,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陌上花笔名清扬婉兮,中学美术教师,陌上诗雨平台主编主播。此生惟愿“做一朵陌上小花,静静开放,默默芬芳,在书卷里轻付流年,与尘世风景两相忘。不迎合,不将就,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第二部分:现代诗欣赏
粽叶飘香
文:黄瑞华
诵;李莉
五月,撩人的时光
迎来了
粽叶的清香
也弥漫着
远去的离殇
而我
正在用粽叶把心思裹藏
寄往远方
站在季节的路口张望
期盼的眼神里
裹满了女儿的平安和健康
犹如当年的母亲
对我的不舍和牵绊
记忆在岁月的深处回响
那时
粘软的糯米
是母亲一手把爱捆绑
殷红的枣儿,口齿留香
如今
超市、集市粽子品种丰富多样
有杂粮,有红枣
有肉类,有板栗、有红豆……
却缺少妈妈的味道
每年的端阳
依旧沿用传统的方式
重复母亲当年的模样
用糯米裹着红豆
用艾草挽留清香
粽叶的芳香
在这乡野的天堂
尽情飘荡
黄瑞华,笔名,上善若水,陕西省山阳县人。爱文字,爱土地,喜欢文字里的忧伤或寂寞,借文字构建诗意,用诗意温暖灵魂。有关作品散见报刊和其它新媒体。
李莉,就职于商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商南管理部,商南县朗诵协会会员,全民悦读商南阅读会会员。热爱读书朗诵,喜欢健身,爱好瑜伽、舞蹈!作者︱肖洁
粽叶飘香
文:李福海
诵:榕树
娘亲兴冲冲爬上山岗
打来槲叶开水烫
清新的味好香
泡软的糯米
槲叶包上
大火煮着粽子
咕嘟咕嘟响
童话的味道弥漫村庄
艾蒿苍术这一天被高置家门
我的红肚兜上绣满奶奶和母亲的想象
还有那神奇的香包
象是母亲传给我的锦囊
雄黄酒的传说有些神奇
我想喝
母亲说
先把耳朵滴上
软糯的粽子出锅
娘亲备好了白糖红糖
最好的还有蜂蜜
我将米粽抹上
爽朗的甜蜜里
我看到了故乡袅袅的炊烟
还有在历史的尘烟里吟着离骚的儿郎
故乡的大江上
震撼山河的号子响起
龙舟飞度
彩云千行
新农村的建设
锦绣山水的大美画廊
蛙声里
新麦香
回家吃粽子
涂抹上人间最甜美的琼浆
感念党
做勤劳的小蜜蜂
幸福甜蜜在心上
李福海,71年生人。怀揣文学梦想练笔抒情。偶有文字面世,以字句悦心,让生活漾满诗意。
榕树(张雁),公务员,现居商州。从小喜爱诵读,品味作品,潜移默化提升素养,坚持快乐诵读陶冶情操。
作者︱肖洁连
粽叶飘香
文:王晓平
诵:绒花
夏风掀起炊烟
五月里的
那一袭粽香
从岭南吹来
浓浓的艾草味
摊在手心的槲叶
包裹着甜蜜还有安康
缠着粽子的麻线
从家乡绕到了姑苏城外
我仿佛又回到了
儿时剥开粽子的模样
风雨几度
又闻粽香满院
晚风轻拂
艾草醉了满天星光
随着浓浓的思绪
仿佛回到了角黍飘香的故乡
王晓平,网名:商山天竺,陕西山阳人,军人出身,自由职业,有军人的坚强豪壮也有诗人的细腻雅致。现为《山听风吟》文学平台常驻作者、《中国文学艺术联盟》宣传员,喜欢经典歌曲,酷爱现代诗文和古诗词,沉醉文字组合的典雅与美妙。文学开拓了我的视野,在文学的殿堂感恩有缘遇见。个人诗文作品先后发表《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禹平文学》《木楼梨花》等网络杂志平台。
绒花,一名数学老师。不甘于只在数字与公式中渡过晨昏,于天性中热爱音乐,文学,朗诵。也因此有缘与各位老师诵友为伴同行,为平凡的生活增色添彩。
粽叶飘香
文:祝龙喜
诵:风轻云淡
一片片槲叶
包进一粒粒糯米、红豆、红枣
包进了一颗颗心
也包进了无尽的思念
咕嘟,咕嘟,咕嘟
诉说着历史
诉说着乡愁
催促游子回乡的脚步
棕香弥漫整个屋子
飘往村庄
飘向远方
飘到汩罗江
寻找遥远的记忆
形容枯槁,披头散发的老人
江畔徘徊
眼望着郢都毁灭
怀抱玉石
纵身一跳
江水卷走了他的玉体
留下了对祖国的不尽的眷恋
对奸佞的痛恨
对昏君失望和无奈
对世人的惊醒
鱼鳖虫虾
食着飘散的粽米
永远的守护着他的玉体
他的信念
他的精魂
棕叶飘香,粽子蜜甜
别让香甜冲昏了头脑
虎狼正蹲在家门前
可不能让跳江悲剧再演
雄狮威猛雄立
它们会夹着尾巴
逃远,再逃远
[作者简介]
祝龙喜,山阳中学教师。喜以文字记录生活,表情达意。有数十篇诗文在纸刋和媒体上发表。
风轻云淡,教师,全民阅读商南阅读会、商南朗诵协会会员。喜欢在优美的旋律中徜徉于书海憧憬着诗和远方。
作者︱肖
粽叶飘香
文/武世新
诵:曹小玲
古老的节日
总让人恋想
一年年迎来送往
感觉却非一样
又是一年端午节
人们已在为节日奔忙
节日的气氛
充满大街小巷
特殊的节日
不一样的景象
粽叶、糯米
艾叶、雄黄、香包
相继闪亮登场
使人又想起童年时光
记忆中的端午节
让人始终难忘
妈妈亲手包的粽子
还带着一丝温热
竟是那样回味悠长
童心放荡飞扬
也不知端午情殇
只顾那粽叶里
裹着妈妈满心的希望
阵阵的清香
伴着锅里咕噜的声响
让人急不可待
垂涎欲滴
那是妈妈爱的交响
也是英烈的豪气万丈
岁月无声的逝去
心中无限惆怅
追忆遠去的英灵
怀念亲人的情思
胸中已深深珍藏
英雄的人民
伟大的民族气节
代代传扬
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中华大地上
源遠流长
武世新,网名,追风,陕西省山阳县人。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协會會员。商洛市民间文艺家协會會员、理事。爱好广泛,特长文学、书画、戏曲音乐等。其有关作品曾在省内外发表和参展并获奖。
曹小玲,中学数学教师。性格活泼,喜欢朗诵,热爱生活。用声音传递温暖,用声音传递爱心,用声音传递正能量。
第三部分:仿古赏读
粽叶飘香
文:三界云松
诵:兰花草
粽叶又飘香,
香飘在四方,
沁人心脾味,
年年常芬芳。
上山采槲叶,
槲叶在山岗。
不嫌山路远,
不惜汗流淌。
一叶一叶采,
露珠沾衣裳。
上下左右跑,
绳捆满箩筐。
人皆晓秘诀,
煮了它放香。
芦苇叶子长,
节前采叶忙。
此叶包粽子,
味道赛蜜糖。
粽子宜品尝,
端午格外香。
历史重传承,
仰望汨罗江。
常忆屈原泪,
众口怨楚王。
天问留遗憾,
爱国气豪荡。
粽叶包稻米,
煮熟再加糖。
节日品此味,
人人满口香。
今年品粽子,
只缺袁老尝。
虽增亿万粮,
禾下留梦想。
念此难下咽,
怎耐痛肝肠。
屈原袁隆平,
民族硬脊梁。
一个舍生死,
保国献主张。
一个淌心血,
爱民多产粮。
民族英魂在,
华夏更辉煌。
人民跟党走,
百年领航向。
饥荒成历史,
旗帜树东方。
粽叶常飘香,
人民享荣光。
佳节常思念,
心随大海江……
三界云松(曹栋林)陕西商州人,一个热衷于文学的教育工作者,爱好诗歌,有感而率真发声,交流而无意受赏。既不拘泥于格律,又不泛化于散行。用诗的格调美化生活,以诗的恬淡慰藉心灵。静悟天地奥妙,以文会友喜好。作品散见于纸媒及网络平台。
兰花草(本名:杜兰琴)从小热爱艺术。喜欢诵读文学作品,喜欢歌唱和朗诵,是一个虔诚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我喜欢在朗诵中感悟文学的魅力,从朗诵中感受生活的哲理,在朗诵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朗诵也是一种美丽的情怀。
粽叶飘香
文:田扣山
诵:冰儿
域野赤阳麦浪昌
迎风热浪粽意长
菖蒲插户胜刀剑
雄酒祭忠奸佞亡
汨罗细浪吟悲壮
杨柳婆娑抚断肠
角黍遗风思旧事
香晶入布奠贤良
灵均含恨朝天问
后世深情译九章
离骚寄世图正道
哀郢叙呈鄂楚殇
千年辞著潸然泪
万世流芳粽叶香
[作者简介]
田扣山:陕西省山阳县人,自由职业,兴趣爱好:文学/运动/唱歌/游历。热爱生活,喜欢用文字记录经历,希望与文友一起探索文学的博大精深。
姓名,孔朝霞,
|